重庆市教育学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教育学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进重庆市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科学发展,依据《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重庆教育学会章程》,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过去五年的成绩
重庆市教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政治建会、学术立会、服务兴会、科研强会、科学治会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学会学术影响力、品牌竞争力、社会公信力、发展贡献力、研究引领力、会员凝聚力、系统组织力、自身保障力建设,2017年成功创建aaaaa级社会组织,先后被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社科联评为“先进社团”“先进集体”。
过去5年,学会发展成为重庆教育界最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现有学术委员67人,分支机构39个,单位会员417个,个人会员11358余人。建立了江津、武隆等6个区县教育学会科研实验区,支持云阳、忠县、石柱8个区县教育学会建设创新发展实验区。组织21所优质会员学校与23所贫困地区农村会员学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3名学术委员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编辑决策咨询刊物《教育观察》21期,13份咨询报告获得领导批示。累计立项学会基础教育科研课题1670项、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10项,表彰优秀科研课题成果193项。连续举办5届小学生“阅读之星”展示活动,190万人次小学生参与。连续举办6届“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累计表彰重庆好老师530名,比赛获得37万余人次在线观看、8.7万人点赞。
过去5年,学会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一是建立了平台,培育了品牌。建立了面向教师、校长、学生、教研员等基础教育战线全体工作者的服务平台,树立了好教师演讲比赛、校长报告会、阅读之星展示活动等优质品牌。二是搭建了渠道,成为了纽带。搭建了上承中国教育学会、下联区县学会组织、直通广大基层学校的沟通渠道,很好地发挥了联系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强化了抓手,完善了机制。强化了交流、培训、科研、活动四大工作抓手,由会长统领、秘书处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运作良好。四是构建了体系,增强了功能。完善了由年度工作会、学术研讨会、成果展示会、学术年会等组成的学会办会体系,通过会议扩大影响,使得学会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过去5年,学会工作硕果累累。组织会员申报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累计立项课题29个。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累计获奖147人次,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会员单位获得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及相关分支机构学术活动16次、承办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全国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4次,举办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博鳌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中国好校长颁奖盛典等国际性、全国性学术活动29次,举办中小学校长(园长)大会、教师大会等全市性学术活动247次,现场参会人员超过30万人次。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10个省市、17个城市教育学会建立长江经济带教育学会联盟。联合北京、上海、天津、海南教育学会成立学校创新共同体,组织重庆32所学校与京津沪渝琼32所学校结对发展。
过去5年,学会工作形成了4条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学会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是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学会工作始终的需要。二是坚持学术立会、科研强会是学会的立会之基。加强学术研究,加强专业引领,是教育转型时期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方式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三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学校、服务广大会员和教师,是学会的立会根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四是坚持公益原则,是学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只有坚持公益性原则,才能将学术立会、服务广大会员的根本贯穿到学会各项活动之中,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
(二)新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十四五”规划作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会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践行发展新理念,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繁荣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
深学笃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会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政治建会的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基层教育工作者系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和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牢固树立”“六个下功夫”“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六要”等重要论述,助力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阵地。
紧扣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和工作重心。全国教育大会后,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美育、体育、教育督导、评价改革、“双减”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学会要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部署,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助推素质教育落地,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之力。
找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组织的定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学会组织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学会需要锐意改革创新,突出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发挥专业研究、学术引领、智库咨询、桥梁纽带、公共服务等功能,建设学术型、研究型、服务型、法治型社会团体,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形成新气象、实现新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秉持政治建会、学术立会、科研强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发展思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一线教育工作者,在重庆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市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二)发展定位
一是建设高水平教育智库,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充分发挥资政建言、决策参考以及引导实践的功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研判能力和专业水平,围绕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建议意见。
二是建设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当好师生发展的帮手。充分发挥助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建设师生能力展示和成果交流的平台,积极组织交流学术活动,在帮助广大教师专业进步提供智慧支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建设教育交流的桥梁,当好学校合作的使者。充分发挥教育成果展示与经验推广的专业作用,积极推广教育改革成果,组织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发展,助推学校交流合作,引导重庆好学校、好老师在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中展示重庆教育智慧。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会员覆盖广泛、组织建设规范、学术活动繁荣、行业影响显著、公共服务有力、社会公信良好的国内一流教育学术组织,建成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精神家园和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摇篮。
具体目标:
——建设学术型学术组织。坚持以学术建设为中心,培育过硬学术品牌,树立良好学术口碑,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集群,将学会建设成为集学术研讨、热点对话、经验交流、成果推广、技术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学术性社会团体。
——建设研究性学术组织。坚持面向基层学校,立足一线教师,组织群众性、实践性、应用性研究,完善基础教育科研工作机制,做好学术普及,助力科研攻关,促进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引领基层学校发展,让群众性学术研究工作更接地气。
——建设服务型学术组织。坚持公益原则,增强学会公信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好服务政府教育决策、服务区域教育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校创新发展、服务学生学习提升的作用。
——建设法治型学术组织。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党建工作,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到学会工作各方面,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完善学术诚信承诺制度,推动学会各项工作沿着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前行。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质学术品牌
1.将学术年会打造成为交流先进学术思想的教育盛宴。紧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每年举办高水平学术年会,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主场,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联合地方政府、市内外教育组织、社会团体、相关企业、学会下属分支机构、单位会员、教改实验区等共同举办或承办会议,努力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2.将“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办成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尺。继续争取市教委支持,联合西南大学举办“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及师德培训,引领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培育好教师典型,宣传教师良好形象,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将小学生“阅读之星”展示活动办成深受学生喜爱的名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广大青少年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4.将校园长大会、教师论坛办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互动平台。举办中小学校长大会、幼儿园园长大会、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会,推广特色办学、课程改革、民主治校等典型经验。
(二)大力开展群众性教育学术交流合作
1.丰富市内群众性教育学术交流内容。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科研实验区(校、园)建设。健全实验区(校、园)联系制度和视导制度,就实验主题、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管理、实验成果总结及推广等给予专业化的视察指导,帮助实验区、校规范、科学、有效、持续开展科研实验。培育优质教育科研集群,全面提升区域教研科研水平。加强基础教育课题管理和指导,提升学科研课题研究和年度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的品质,加强对已立项课题的专业指导和日常管理,扩大论文征集范围,提升获奖论文水平,使之成为群众性教育科研、实践成果的最佳呈现平台。
2.完善跨省市教育交流机制。发挥京津沪渝琼教育创新共同体机制作用,召开京津沪渝琼教育学会协作会议,扩大京津沪渝琼教育共同体成员规模。发挥长江经济带学术交流合作共同体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基础教育创新合作。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学会合作机制作用,推进与四川省教育学会、成都市教育学会、雅安市教育局协同创新发展,构建跨越省级、区域、校际三级纵深的合作体系。不定期到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他省市学会等等学术团体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好的经验、作法。
3.积极推动国内外教育学术会议落户重庆,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活动。争取“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永久落户重庆。积极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在重庆举办学术年会或学术研讨会。
(三)构建多维度广覆盖的服务体系
1.积极服务政府教育决策。充分发挥服务决策、资政建议、助推落实的作用,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研,特别是党和政府关系、老百姓广泛关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问题进行调研,开展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以实证资料和专业分析为主要特点的教育发展咨询报告,向政府与相关部门积极推介有价值的专题研究成果、政策建议、教改方案等。充分调动学术委员的积极性,发掘学会专家资源潜能,组建研究咨询团队,主动参与教育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办好教育决策咨询内刊《教育观察》。
2.积极服务区县学会发展。设立区县教育学会创新发展实验区,支持区县教育学会在机构建设、学术活动、会员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帮助尚未建立教育学会的区县积极争取当地教育、民政等部门支持,依托教研科研机构或教师进修院校完善学会组织。落实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工作,遴选城市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发展,通过互派教师、名师示范、跟班学习、换岗教学、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积极服务学校特色发展。围绕落实“双减”等重大政策,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建设、劳动教育、学校美育、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等工作,组织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组织召开一系列研讨会,助力学校推进育人模式改革。认真总结基层学校教育改革的鲜活经验,搭建推广学校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民主治校的平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发挥桥梁作用,协调动员企业捐资助学,帮助薄弱学校发展。加强学术品牌管理,不断创新形式,打造一系列影响力强的优质品牌,加强科研成果培育和推广。
4.积极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把教师培训作为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把学会建设成为重庆教师培训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托重庆市教育学会培训中心,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培”“市培”项目。科学组织基础教育优秀著述评选、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优质课堂展示活动等,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积极推荐我市优秀教师参加全国教育教学的竞赛活动,扶持更多教育家型校长、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乡村教师帮扶计划,组织名师名家开展师徒结对、送教下乡、集体视导等活动,帮助农村学校会员教师专业发展。
(四)扎实推进群众性教育研究
1.加强重大项目研究。积极申报、承担市社科联、市教育规划办课题和上级部门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努力承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委托的重大、专业学术项目,例如专业会议、学术活动、研修培训和政府委托重要工作等。开展落实“双减”专题研究,遴选一批实验区、实验学校,重点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学术协同研究,遴选设立一批基础教育学术协同研究项目。
2.加强科研成果培育和推广。开展基础教育优秀科研课题评选。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推广工作。组织分支机构有序开展优质课展示活动,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等活动,搭建群众性基础教育学术成果多元呈现平台。充分发挥学会资源优势,以专题培训和研修课程等方式在相应范围和层次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科研成果。
3.加强基层调查研究。组织专家深入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基层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探索、新成就和新经验,主动回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现提升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经验和实践成果。将调查研究列为学术委员的工作职责之一,鼓励每位学术委员主动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并推荐年度调研报告。
(五)进一步提升治理规范化水平
1.积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依法治会、民主办会,充分发挥监事会、学术委员会作用,规范秘书处管理,不断完善学会“法人治理、责权明晰、决策民主、运行有序”的组织管理机制,稳步推进教育学会内部体系建设。强化学会理事会职能,扩大一线校长、教师和专业人员在理事会中的比例。坚持公益办会,始终将公益性作为学会工作的生命线,严格履行活动报批手续,严格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学会专家资源库、学术资源库等面向区县教育学会全面、免费开放。
2.推进学会系统建设。构建市教育学会——区县教育学会两层工作机制,完善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副秘书长分片联系机制,定期召开教育学会工作协作片区会,开展片区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区县学会交流常态。支持区县成立“有规范名称和相应组织机构、会员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有固定住所、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有合法资产和经费来源、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教育学会。引导区县教育学会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配备、落实工作经费。
3.健全会员服务机制。提高会员服务质量,始终把服务会员作为学会发展的首要工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服务学会智慧化,构建面向广大会员的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个人会员网上申请注册、信息查询、活动报名一站式服务平台。学会公益性学术活动面向区县教育学会会员免费开放。加强会员需求调查,根据会员需求开展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学术交流等活动,将部分单位会员重大活动列入学会学术支持范围。积极发展会员,完善会员数据库,规范会员入会、退会、权利、义务等。
4.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严格分支机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和网站、刊物管理。规范分支机构登记管理,支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型分支机构。做好星级分支机构评审工作。支持分支机构组织公益性学术活动。鼓励分支机构争取教育科研项目、教师培训项目。严格审核分支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规范收费。探索分支机构信息公开机制,分支机构信息公开工作全面落实。支持分支机构发布本行业、领域或专业有影响力的年度发展报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管办会方向,坚定地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作为基本政治原则,始终确保学会各方面工作的政治正确。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部署,谋划推进学会工作。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学会的工作聚焦到党和政府的要求上,确保会员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意志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党支部对重大学术活动、会议严格进行政治把关和把好意识形态关。进一步提升政治引领力,引领基础教育基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会秘书处党支部建设,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建设廉洁型、学习型、服务型的秘书处。规范开展支部“三会一课”,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秘书处。
(二)加强学会制度建设
完善学会党支部、秘书处学习制度,坚持执行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提高学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完善学术活动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学术活动数量,提升活动品质,特别是对分支机构开展的学术活动进行审核把关,进一步规范分支机构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立项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提升项目完成质量。完善财务制度,规范报账程序,做细做好会计工作。
(三)加强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
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凝聚众多学科专业和专项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建设分学科、分专业、分层次、分专长的专家资源系统,形成基础教育领域高端人才资源库。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工作职责,充分发其在学术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等方面的作用。学会科研规划制定、重要学术决策和重大学术活动开展,要组织学术委员进行充分论证。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学术水平优势,为中小学内涵发展、教学改革、育人模式创新,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成长和专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完善学术委员考核及奖励办法,加强与学术委员的日常联系和沟通机制,发挥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群众性学术活动宣传
依托政府主流媒体、融媒体、新媒体等资源,加强学会重大学术活动的在线直播和深度报道,不断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重庆市教育学会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日常运维管理,及时、客观报道学会相关工作,传播正确教育价值观。提高《重庆教育》办刊质量,支持《全视界教育》发展,促进群众性学术成果有效转化;探索电子会刊编辑、赠阅新模式,扩大学术影响力。有效整合各分支机构网站资源,形成面向广大会员的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五)加强综合后勤保障
完善秘书处工作规程,规范秘书处会务、公文、财务、档案、资产等管理,提升组织执行力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内部机构和秘书处工作人员。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经营与创收机制,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增加收入。开展高端研修、培训以及面向学校的咨询和其他专业服务,增强学会自我“造血”功能。